我們被困在孤島上太久了
說實話,當我第一次看到 Malda 的方案時,我腦子裏冒出的第一個念頭是:
這 TM 早該有人做了!
做了這麼多年 DeFi ,我太清楚「碎片化」這三個字有多痛苦了:
你在以太坊上存了 USDC,想在 Arbitrum上 借款?對不起,得先跨鏈。
你在 Base 上有抵押品,想在 Optimism上借錢?對不起,再跨一次鏈。
每一次跨鏈,都要經過那些讓人提心吊膽的第三方橋。
我們就像被困在一個個孤島上,明明都在同一片海洋裡,卻無法自由流動。
這就是DeFi的現狀:碎片化、低效、複雜。
而Malda說:我要把這些孤島連起來。
跨鏈橋:一個永遠的痛
為什麼碎片化這麼要命?
安全黑洞:
Ronin橋被黑(6億美金蒸發)、Wormhole被攻擊(3.2億美金消失)、Nomad橋漏洞(2億美金被盜)……每一次都是血淋淋的教訓。
跨鏈橋成了DeFi最薄弱的環節,因為它依賴中心化的信任機制(多籤、驗證者),而這恰恰違背了DeFi的初衷。
用戶體驗災難:
Approve → 等待確認 → Claim → 耗時十幾分鍾……這哪裡是DeFi?簡直是折磨。
Malda的破局:統一流動性池
Malda沒有優化跨鏈橋——而是直接繞過了它。
核心方案:統一流動性池(Unified Pools)。
你在以太坊、Arbitrum、Base、Optimism的流動性彙集成單一池。
在以太坊存USDC → 直接在Arbitrum借款(無需跨鏈);
在Base有抵押品 → 直接在Optimism借貸(無需橋)。
所有鏈像一條鏈般無縫運作。
ZK證明:讓信任變得多餘
關鍵問題:如何同步多鏈狀態?
Malda的答案:
主鏈(Host Chain) 記錄全局借貸活動。
擴展鏈(Extension Chains) 定期向主鏈發送ZK證明(數學驗證鏈上活動真實性)。
主鏈驗證ZK證明後更新狀態。
結果:
全程 trustless(無需信任第三方);
安全性由數學保證(ZK證明無法偽造)。
Rollup演進的啟示
Malda的設計讓我想起Rollup的技術進化史:
Plasma → 數據可用性缺陷 ❌
Optimistic Rollup → 7天挑戰期延遲 ❌
ZK Rollup → 即時提款 ✅
ZK證明再次證明其威力:
Malda將ZK用於跨鏈借貸,直擊本質——“狀態同步”比“資產跨鏈”更重要。
對用戶意味著什麼?
安全性躍升
資產無需滯留風險橋,抵押品可安全存於L1,借貸操作全鏈通用。
體驗極致簡化
存款、借款、還款——如操作單鏈般流暢。
資金效率最大化
閒置在A鏈的抵押品 → 即時用於B鏈借款,告別資源錯配。
統一利率
消除鏈間利率套利空間,體驗一致性大幅提升。
未解之謎
儘管前景光明,仍有三大疑問:
ZK證明成本
高計算資源消耗是否影響協議可持續性?
主鏈性能瓶頸
擴展鏈的證明洪峯會否壓垮主鏈?
跨鏈清算機制
A鏈借款 + B鏈抵押品 → 清算如何高效執行?
對DeFi行業的啟示
Malda迫使行業重新思考“多鏈”本質:
真正的多鏈 ≠ 碎片化體驗
用戶不該感知鏈的存在(如同互聯網用戶無視路由路徑)。
終極目標:
用ZK統一流動性,讓多鏈如單鏈般透明。
最後的思考
五年後回望2025,Malda的嘗試會是何種評價?
可能1:統一流動性成行業標配,Malda榮膺先驅;
可能2:碎片化被證明不可戰勝,理想終成泡影。
但無論如何:
在一個割裂的行業中,敢於追求統一的人,值得最高敬意。
因為只有這樣的野心,才能推動DeFi跨越孤島,抵達新大陸。
寫於2025年10月1日
向那些用技術解決真實問題的建設者致敬。
查看原文8,096
6
本頁面內容由第三方提供。除非另有說明,OKX 不是所引用文章的作者,也不對此類材料主張任何版權。該內容僅供參考,並不代表 OKX 觀點,不作為任何形式的認可,也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或購買或出售數字資產的招攬。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摘要或其他信息的情況下,此類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可能不準確或不一致。請閱讀鏈接文章,瞭解更多詳情和信息。OKX 不對第三方網站上的內容負責。包含穩定幣、NFTs 等在內的數字資產涉及較高程度的風險,其價值可能會產生較大波動。請根據自身財務狀況,仔細考慮交易或持有數字資產是否適合您。